查看原文
其他

雄安新区规划框架初定!下一步加快交通、生态建设! | 发展粤港澳大湾区重在顶层统筹设计

都市世界 2021-01-15

1月2日,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推进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主持会议并讲话。


张高丽指出,河北雄安新区规划框架基本成熟。规划框架在履行程序经党中央、国务院审批后,要稳妥精心抓好贯彻落实。要适时启动一批重点项目,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工程建设。要广泛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制定投融资、财税金融、土地等方面支持政策,继续抓好管控工作,为雄安新区建设创造良好环境。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会长杨开忠认为,


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重点是:


一方面要服务于区域内的产业升级,成为带动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另一方面,城市群的发展需要大、中、小城市的协同发展,雄安新区还承担着完善京津冀城市群的规模结构、空间布局和职能体系等任务。


交通、生态是下阶段重点


雄安新区的规划体系经历了一个从“1+N”到“4个总规划+N个专项规划”的演变过程。4个总规划即新区总体规划、起步区控制性规划、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白洋淀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规划,专项规划则包括建筑标准、环境治理、交通等多个方面。


白洋淀生态区

此次会议强调交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工程,被认为是雄安新区先期发展的应有之义。


生态层面,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雄安新区在协作推动绿色发展和生态建设方面屡有动作。不仅河北与北京、天津就雄安新区签署的合作协议均重点提及生态环境领域,新区建设的多个“第一”也均与之相关。


雄安新区建设七个方面重点任务中,第一条就是建设绿色智慧新城。作为雄安新区开发建设的主要载体和运作平台,雄安建投集团成立后的首次对外投  资,就是与深圳市远致投 资有限公司、上市公司建科院三方共同投 资成立雄安绿色发展研究有限公司。


被称为“雄安第一标”的雄安新区9号地块一区项目,是以建立雄安新区城市组团之间的生态缓冲区和生态福利空间共享区为目的的造林项目。


在交通层面,“城市规划,交通先行”的理念被多次强调,交通体系与城市发展的创新探索被认为是雄安新区的重要任务之一。


2017年6月,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组长徐匡迪曾表示,雄安新区要建设21世纪地下管廊式的基础设施,把城市交通、水电气、城市灾害防护系统等都放到地下,在当时引发热议。



近日公布规划的京雄城际铁路也是舆论关注焦点。根据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公布的京雄城际铁路环境影响评价显示,京雄城际铁路线路全长92.783公里(其中李营至新机场段35.883公里利用原京霸城际的线位),全线设黄村站、新机场站、固安东站、霸州北站、雄安站5座车站。


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交通规划院院长张国华认为,


一方面,雄安新区的产业定位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生产要素中人的流动性大,所以当地发展的交通方式是以高铁等轨道交通为代表的客运集疏运体系。


另一方面,建设雄安新区的一大任务,是探索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道路,其中就包括对交通体系的规划、建设和运营模式的创新。


雄安新区

张国华指出,如何在雄安实现高铁站等综合交通枢纽与地区产业发展的融合协同范例,将是这种探索的典型案例。根据国外经验,此类交通枢纽所在,往往是城市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但就国内的情况来看,此类综合交通枢纽往往被高架、环路等设施与所在地区割裂开来,没有实现对其高效利用。


产业布局思路日渐清晰


2017年12月1日,在雄安新区党工委委员会议上,雄安新区党工委书记陈刚表示,“雄安新区规划一旦批下来,就将进入‘实战’阶段,要有足够的工作准备、思想准备和队伍准备,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


这意味着,雄安新区相关规划在等待批复。在规划进展顺利、基本成熟的同时,雄安新区的产业发展思路也日渐清晰,以信息通信产业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其企业、政策、资本和人才加速聚集雄安。


2017年9月,工信部副部长陈肇雄曾表态,参与雄安新区建设是信息通信行业的一项重要任务,全系统要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实施,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做好信息通信业对接雄安新区建设工作。


相关企业在2017年底加速进军雄安。12月29日,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与河北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正式签署共建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协议。项目选址雄县经济开发区,目标是打造“布局超前、体系完备、宜业宜创、引领未来”的科技新城。



此前的11月8日、11月23日和12月20日,阿里、腾讯和百度先后与雄安新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京东、360、科大讯飞、寒武纪等科技企业,也陆续通过签署合作协议和注册企业的方式入驻雄安新区。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表示,虽然北京和雄安都将发展信息产业、金融业等高端服务业作为重点,但同质化和重复竞争的问题完全可以避免。在雄安新区发展相关产业,实际上是在对京津冀城市群体系内进行产业扁平化和多中心化布局的尝试。


其目的是与北京这一中心城市,实现专业化分工和产业差异化发展,改变过去从高到低、从上到下的区域产业层级分布模式。不再把高端产业和产业研发部门、管理部门集中在中心城市,从而探索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市群发展道路。


李国平认为,雄安新区未来应当在京津冀区域内起到枢纽和节点城市作用,在承接北京功能疏解产业转移的同时,成为京津冀地区,尤其是河北地区的研发中心、服务中心,从而构建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新抓手。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内容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仅供参考与交流,如有侵权请留言后台处理。转载请注明来源出处及作者。




发展粤港澳大湾区重在顶层统筹设计


粤港澳大湾区是指由广州、深圳、佛山、东莞、惠州(不含龙门)、中山、珠海、江门、肇庆9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形成的城市群,跟通常俗称的“大珠江三角洲”地区基本吻合。之所以起名“大湾区”,多少有点跟美国旧金山的湾区媲美的意思。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的想法不是近日才有,但于新年伊始再谈这个话题显得十分重要。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

发展中国经济,自然离不开城镇化和工业化。而发展五大城市群,做好产业集群则是城镇化发展的核心所在。中国的五大城市群,虽说只占了全国面积的一成,但占了四成的人口、六成的GDP,而且还聚集了七成的高校。抓住了五大城市群的发展,就抓住了城镇化的牛鼻子。


五大城市群中,粤港澳大湾区应该说特色鲜明,区内的发展也是相对最充分最平衡的。仔细评点一下五大城市群,不难发现:京津冀城市群,目前实际上是被分成北京和天津两大超大城市,京津之间的北三县、廊坊发展还比较落后。雄安新区是千年大计,但目前还停留在规划论证阶段。长江中游城市群其实目前只有武汉、长沙、南昌3个孤立的大城市。而成渝城市群,客观上成都和重庆之间尚未连成一片。


长三角城市

真正可以跟粤港澳大湾区媲美的是长三角城市群,论经济发展、地区联动、发展潜力都跟粤港澳大湾区不分伯仲。但细看之下,粤港澳大湾区还是有长三角所没有的优势,那就是有港澳。香港成熟的市场经济和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不仅可以给大湾区9市带来大市场的规模效应,还可以利用其先进的市场经济运作与管理,给大湾区9市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从这个角度看,粤港澳大湾区的确在5大城市群中有独特的地位,其未来发展不可小觑。



不过,粤港澳大湾区要想在未来取得长足发展,关键得做好以下三件事:



一是允许地区差异,培植各城核心竞争力。


笔者个人认为,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存同”固然重要,但重在“求异”。未来发展应突出地区差异性,强调培植9大城市之间的核心竞争力。这种模式可能跟日本东京-横滨、大阪-神户-名古屋的发展不同,应避免横向、无差异性的“摊大饼”,而多考虑垂直、纵向发展。在各地现有比较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培植发展各自的核心竞争产业,避免无序竞争和可能的重复建设。


具体而言,应继续发挥香港地区金融、物流、会计、离岸贸易的优势,让香港在制度设计、管理运作方面,成为9个内地城市的窗口。而对于东莞、惠州,则重在加工贸易的“腾笼换鸟”和转型升级。深圳应努力培植成全国乃至亚洲最先进的科技创新中心。正如今天的美国硅谷,之所以比原来的底特律汽车城有活力,不在于具体产业的异同,而在于硅谷是全球创新的中心,江湖地位无可取代。


值得一提的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应避免“亮了东岸,暗了西岸”的误区。位于珠江西岸的佛山、珠海、中山、江门4市宜抓住时机大力发展白色家电及其他高端制造业。而广州作为广东省会,则应在贸易和文化发展方面多下功夫。肇庆地处大湾区最内陆,旅游资源丰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可以继续大力发展旅游业,并打造成先进的农业基地,成为大湾区的后花园。


二是城市群建设,顶层设计要先行。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重中之重在于有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统筹规划。未来成功的粤港澳大湾区,不应停留在过去常提的“前店后厂”模式。因为如果这样,就可能形成城市之间城镇化和工业化彼此两张皮的情况,而无法做到两化之间相互融合、相辅相成。


要做到这一点,政策的顶层规划就显得非常重要。比如,香港作为目前全球最成功的自由贸易港和全球六大金融中心之一,其比较优势非常明显。政府自不必制定过多的政策,在那里,“看不见的手”调节市场已经做得很成功了。


目前,深圳前海自贸试验区下一步该怎么走?一种选择是萧规曹随,原来怎么样,现在还怎么样,另外一种思路是升格发展成开放度更大的自由贸易港。


此外,政策上值得继续思考的是,广州怎么办?一种可能的方案是把目前的广州港,比如说黄埔关,考虑升级为自由贸易港。毕竟,没有规定要求,要建自由贸易港,必先成为自由贸易试验区。这种设计的好处是穗、深、港三地的发展能互为犄角、互为依托。


至于东莞、惠州,目前国家已允许东莞探索开放经济新体制,而东莞、惠州两地产业结构比较接近,东莞这两年所积累的成功经验,很大程度可以在惠州推广、复制。


三是要素流动是关键。


要想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成为有类似“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等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端贸易体系,政策的另一关键是打通条块,允许各种要素区内自由流动。


目前,应该说,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基本实现了产品市场的自由流动。但接下来的改革攻坚之处应在于允许各种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这至少包涵下面四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人才的自由流动。目前,港澳两地人才到内地工作,手续相对以前是便利不少,但生活方面,比如小孩上学等具体问题,还待进一步落实。反过来,大湾区内地居民到港澳旅游工作则仍很不方便。未来的发展应该考虑给大湾区内地居民到港澳发展开绿灯,比如可以考虑实施类似“落地签”的制度。


第二,在资本流动方面,可以考虑给大湾区区内企业贸易和投资提供更大便利。在符合国家规定的前提下,可以给区内企业更多外汇留存,在具体制度安排上更加灵活方便。


第三,在贸易方面,应进一步提供贸易便利化,努力提供“一站式”“零跑腿”服务,边检、海关等各职能部门应该进一步做到数据共享,避免各自为政,重复建设。


第四,在引进外资方面,全面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和准入前国民待遇。在制定“国民待遇”相关具体规定方面,如境内对不同企业类型,目前政策有所差异的,则门槛宜对低不对高。


总之,把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高端自由贸易区域,是目前中国城镇化发展的一个重头戏。要演好这出戏,当务之急是做好统筹规划。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内容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仅供参考与交流,如有侵权请留言后台处理。转载请注明来源出处及作者。

更多近期相关文章请点击:


河北雄安新区临时办公区开始征地约35公顷,30多家央企提前进入

雄安新区这半年,在做什么?

百度地图与中规院达成战略合作,向雄安新区规划开放大数据

打造智慧城市!雄安新区将为新时代中国城镇化发展树立样板和标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